刘顺翔
买大小平台高202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回望我的三中路,可以用“完整的三中故事,半个优秀的学生”来概括。说是“半个”,是因为特别爱好研究,有幸得过些“大”奖,考出了差强人意的成绩,读上了心仪的大学;而另一半,则是因为一味追求有趣,有些无序狂放的成长,好坏混杂的学习习惯,得了个毁誉参半的风评。
高一的生活基本奠定了我高中三年的生活基调,悠闲地忙碌。刚入学的我出于对丰富的高中生活的渴望,迫不及待地竞选成为团支书,还参加了创意社,之后又报名了业余党校。活动变多了的同时,一个好消息是,相比于初中,我们能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了;而坏消息是,作业没有变少。众所周知,高效完成作业有多种方法,包括“课堂睡眠时间管理法”和“小组经验总结法”等等,按理说作业总是有可能赶完的。但是,我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上。于我,相较于冷冰冰的作业,显然有说有笑的课堂更有趣与高效;相较于照搬他人成果,自己思考的过程更为有趣。出于这些原因,我时常完不成作业,极度依赖讨论与课堂互动学习的习惯,也成功在老师心中留下了“好学而不实”的基本印象。然后一天又一天地,在艺术节、论语、红歌会等等活动中,在课堂回答与课下闲聊的不断交错中,在苦思题解的梦里,我熟悉了学校,认识了老师同学,学习了很多知识,拿着时高时低但过意得去的成绩度过了高一。
高二,其实算是我梦想成型的一年。高一的忙碌基本上都有了不错的结果,我也基本放下了初来乍到的小心,将自己目标定在年级前二十。而这一年里,由于部分同学的放飞自我,小组全部重组,我也因此结识了高中相当重要的一位朋友。他喜欢哲学,对人的理解十分深刻,而我喜欢理工,对科学的应用更加感兴趣,横空出世的ChatGPT成为我俩的一大共同话题,我们很快相互补充知识,打成一片,并且立下千万孩童都有的目标:成为学者,作出重大研究。那时,我们很认真地预习,提前完成部分作业,着力屏蔽外界干扰,也确实取得了不错成绩。
进入高三园前,学校的系列热身活动或多或少地提振了大家的士气,在高二动荡中埋没的强者有的又崭露头角,而老师新的目标激励政策也让中间分段的同学们相当坚挺。在百舸争流的情形下,我半吊子的爱好式学习法其实遇到了相当大的瓶颈。由于训练量不够,知识储备一般,光有奇思妙想,题目正确率上不去。发现这一问题,我才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完成作业。刷题并不完全是一件无趣的事,如果你把它当作是闯关一样的游戏, 再给自己加一点挑战任务,挑战成功后再和好哥们分享一下,就会发现做题是很有意思也很上瘾的事。我曾经尝试过不打一笔草稿,纯心算完成当天数学作业。虽然最后多花了一倍的时间,还把脑袋想疼了,但最终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再加上平日里与同学分享各种“奇技淫巧”的成就感,以及成绩上升的获得感,高三上学期是十分喜悦,充满收获的。而高三下学期其实相对来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因为高考是真的一天又一天地近了,这时候,焦虑会占据你的头脑。静下来复习是很难的了,至少我总是十分迫切地想着早点来个痛快。最后的几天,对于未知的恐惧会将你扑倒,然后放大你的疲惫与无助,将几秒钟拉长成记忆中的几天,直到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时光才不再凝滞。最后的最后,无论是无奈 ,或是满足,都成为宝贵的回忆。
到这里,作为三中高中学生的主线任务便差不多讲完了,算是三中路上的底色,不算特别,但是深厚。而让我三中路多彩、难忘的,其实更多来自老师的教导与同学的支持。无论是老班诙谐但富有激情的动员,还是物理老师戏谑的批评,亦或是语文老师“无为而治”的手段,都成为记忆中的有趣印记,而同学的关心和陪伴,也都成为记忆中的温情。纵使我错漏百出,总有耐心无限的老师指正;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总有温情无限的同学施以援手。而我则将最真挚、最美好的青春与他们分享,或许也能带给他们一份美好记忆吧。
讲完回忆,谈谈现实。大学给了你足够的自由,生活却其实并不轻松,当我在深夜里写起高中往事,却真正怀念起规律而纯粹的高中学生生活。当各种事务突然堆积在短短的几天里,自己随性散漫的病症最终发作,终究是手足无措,迷茫而无助了。大学将无数机会尽数给你,却让你更难于选择。没有了曾经时刻给你督促与指导的老师,也没有了高考这样的统一路径,梦想便更加难以找寻了。
最后,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尽情享受高中生活,坚定人生信念,实现三中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