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王利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工作规划(初稿)
(2023—2025)
王利名师工作室是2023年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命名的攀枝花市教育系统2023-2025年“三名工程”中名师工作室之一,其学科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一批攀枝花心理教育的领军团队,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共同体,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攀枝花市教育系统“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等精神,结合大小单双平台“两全两体”(全员参与、全程渗透、整体融入、立体响应)、“五级四方”(学校-年级-班级-小组-个人五级,家-校-社-医四方联动)心育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围绕《攀枝花市教育系统“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总体目标,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成长的原则,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成员,研究一到两个心理健康课题项目,研发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帮扶一批薄弱学校,打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习成长摇篮、专业发展平台、人才孵化基地,造就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大家,为构筑攀枝花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领军人才支撑。
二、具体目标
(一)实现自身成长
领衔人树立前沿教学理念,形成鲜明教学主张,锻造形成教学风格,夯实教育情怀。
(二)有效定向指导
王利名师工作室指导11名成员(工作室7人,工作站6人,重复2人),努力成为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王利名师工作室成员各帮扶1名乡村薄弱学校老师成为心理教育教学骨干。
(三)开展教育科研,研发课程资源
王利名师工作室开展攀枝花市名师专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各成员围绕该课题展开研究。本工作室在积极申报攀枝花市“三名工程”领衔人专项课题:高中人际关系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研究。按照任务分工,团队协作,本课题充分运用群体心理学理论,使群体心理学的理论与高中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深度融合,将团队动力学视野与高中人际关系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最终实现深入理解和应对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为高中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支持与帮助,构建一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团辅课程。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作出示范。
(四)定期论坛交流
围绕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实践研究;每年组织一次名师工作室学术论坛,积极参加省教育学会名师学术论坛。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论坛交流发言。
(五)完成交办任务
完成攀枝花市教育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参与市(州)及以上教师培训。
三、工作原则
(一)发展引领原则
组建由教育部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廖大琴)、高校教授(李玲)、市心理教研员(郭霞)组成的名师工作室导师团,统筹指导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领衔人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领头雁作用,构建起导师引领领衔人,领衔人引领成员,成员引领普通教师的集群成长模式。
(二)目标导向原则
重点围绕“培养一个专家,带动一门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引领一个团队、结出一批成果、建设一批资源、辐射一个区域”的“六个一”目标,着力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目的。
(三)协同并进原则
由王利领衔,形成“1+11+n”的人员(主体)梯次架构,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开展多样论坛学术研讨,系统研发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帮扶支持建设一批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使参与的教师和学校得到成长和发展。
四、工作室团队成员
(一)领衔人
王利, 女 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学校,高级教师,攀枝花名师,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攀枝花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双名计划”廖大琴名师工作室成员,重庆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攀枝花市心理学会理事,攀枝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攀枝花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集中教育主讲专家,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系列职称评委会评委,《高中生生涯规划教程》系列丛书编委,全国基础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百强专家。
(二)工作室成员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性别 |
年龄 |
政治面貌 |
学历专业 |
职称 |
任教学段学科 |
1 |
马媛媛 |
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德育副校长 |
女 |
42 |
中共党员 |
本科 |
高级教师 |
初中音乐(兼职心理教师) |
2 |
蒋旭玲 |
大小单双平台心理老师 |
女 |
36 |
民盟盟员 |
硕士 心理学 |
一级教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
3 |
王海云 |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教师 |
女 |
42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 |
一级教师 |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
4 |
王卓 |
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 |
女 |
41 |
群众 |
本科 |
一级教师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
5 |
薛玉琼 |
攀枝花市大河中学 |
女 |
41 |
中共党员 |
本科 |
一级教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
6 |
蒋利华 |
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德育与安全副校长 |
女 |
36 |
中共党员 |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 |
一级教师 |
高中英语(兼职心理教师) |
7 |
周正欢 |
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心理教师 |
女 |
31 |
中共党员 |
本科 应用心理学和经济学 |
二级教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
8 |
李镜怡 |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 |
女 |
24 |
共青团员 |
本科 |
二级教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
9 |
刘金尚 |
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
男 |
24 |
共青团员 |
本科 |
二级教师 |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
10 |
韩锦彤 |
大小单双平台心理老师 |
女 |
23 |
共青团员 |
本科心理学专业 |
未定级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
11 |
梁丹丹 |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教师 |
女 |
24 |
中共党员 |
本科应用心理学 |
未定级 |
心理健康教育 |
(三)人员职责
1.指导专家职责
指导专家负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以及教育发展方向,指导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指导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
2.领衔人职责
王利是本工作室的主持人,负责本工作室工作开展的统筹、协调,负责规划工作室活动开展,包括培养目标、活动形式、研究专题等;负责对成员的督促与考核评价等。
3.成员职责
(1)课程开发
积极思考、参与工作室、本校特色课程资源工作统筹安排,任务分工,课件审核,录制课程资源。
(2)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工作室课题研究项目工作统筹安排,协调研究工作,督促研究进展,提炼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3)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论坛,积极参加网络研讨、交流。
负责本校特色心理活动、入校协作活动的照相、文字编辑、图画设计、宣传报道,本校各类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五、制度建设
为规范工作室建设,促进本工作室成员素质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
(一)考勤制度
积极参加工作室各类活动,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缺席,因故不能参与者,需向领衔人请假,并要有校长签字、学校盖章的请假条。
(二)学习制度
1.自主学习,每学期系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学年公开发表一篇学术专业论文。
2.积极参加工作室、工作站的培训,并在廖大琴工作室网页上交流培训收获或培训随笔等。
3.参加和承担工作室内研修活动,借助网络平台,每期能围绕工作室研究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在廖大琴工作室网页上交流。
(三)合作制度
1.成员要有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言行不得损害工作室的利益和名誉。
2.分工合作,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室所安排的工作。
3.互学互补,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四)研究制度
1.建立定期研讨制度,每月工作室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研讨活动(或举办网络“教研沙龙”),各成员应提前做好准备,进行有效的研讨,并做好学习活动记录。
2.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针对自己课堂教学出现的“小现象”、“小问题”,确立“小课题”进行创新研究,成果要可操作。
(五)宣传制度
大力宣传工作室成果,每一次活动需要以简报、简讯、报道的形式对外宣传,每个阶段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分享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心理剧、微课等)。
(六)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工作室成员档案制度。
2.成员的计划、总结、教育教学成果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3.建立个人档案,把自己的学习、工作、研究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七)奖惩制度
1.在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考察、高端培训中优先安排;对表现突出者,优先推荐参加各级评奖、评优。
2.成员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不合格者,按程序取消工作室成员资格,并通报到各学校。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内容:师德修养、自我发展、教育科研成果、课程资源研发、辐射引领、定向指导等。
(二)考核方法:自评、成员间互评与主持人评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三)实施时间:2023年9月至2025年9月。